为什么佩戴助听器会听见自己的声音很大声?
听器使用者感知到的助听器响应不仅有外部的声音,还有内部产生的声音,即自己的声音。如果使用者听自己的声音很难受,他们会拒绝配戴助听器。为了改善使用者对自己的声音的感知,我们需要理解问题的原理。
声音到达耳蜗有两条途径——骨导和气导。内部产生的声音感知涉及到这两条途径。这就是为什么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与我们自己说话时听起来有所不同。录音机只记录气导路径的声音,而正常自己说话的声音感知包含两条途径
这两条途径分别是:气导,声音能量从嘴,绕过头,进入耳朵;骨导,振动能量通过头颅上肌肉、骨头和空腔直接进入耳蜗。
当考虑到骨导途径时,我们必须记住头颅上所有的共振腔,包括各种窦腔。振动通过头颅受耳朵和窦腔的共振影响。成人的窦腔会在500至3000 Hz(鼻辅音)之间产生共振。这些共振腔的任何改变都会产生“闷”或者“堵”的感觉。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调试助听器配戴者“自己的声音”相关问题。调试过程十分简单,让使用者描述自己的声音在三维空间的位
整体响声输出会使声音移进或移出头颅。声音在脑袋里,与骨导途径成分太多有关,所以调试方法是增加助听器输出(气导成分)。声音在嘴巴前或者在耳道内,与气导成分太多有关,所以调试方法是减少输出。
因为距离近,使用者自己说话声音是响声输入助听器,所以声音位置的所有调试都与响声的增益或输出有关。谨记,响声输入带来的响度增长通常非常敏感,因此非常小(1 dB)的输出强度改变也可能是用户所需要的。
为了完成声音位置调试,让使用者讲话并聆听自己说话的声音。通常使用两类测试声:元音(a,e,i,和u)和数字(1,2,3,4,5),其中数字是首选的刺激声。原因主要有两个:
对于数字,用户更容易维持正常的响度
1至5包含了宽频率范围声音,更能反映放大和压缩的效果。单独的元音测试针对患者特定的抱怨,且还需要真耳测试来确定问题声音的频率和强度